学院动态

加强过程管理,提升育人成效

作者:李明  来源:  发布日期:2021-12-13  浏览次数:

自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以来,植保学院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化培养这一倾向,多措并举,突出应用技术与实践能力培养,严格过程管理,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是选优配强指导教师。学院围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设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准入门槛,明确了“近三年主持行业或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或其他能用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科研项目”和“近三年到位经费不低于20万元”等硬性要求。学院于2017年就开始布局校外联合指导教师,从德行口碑、学历结构、工作经历、行业水平、培养条件等方面遴选出了31名行业专家,颁发了聘书,签订了聘用合同。

二是严格培养过程管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开题、实践考核、毕业答辩等关键培养环节,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10月18日,学院组织7名专家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选题进行了审核和检查,提出了155条修改意见和建议供学生和导师参考。11月14-15日,学院邀请陕西省植物保护总站站长冯小军,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陈志杰研究员以及5名校内专家担任专硕学位论文开题评委,通过为期2天的开题论证评审,以无记名投票形式决议18名同学的开题论证方案存在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应用价值不够、选题依据不足或者具有学术化倾向等问题,并给予“不通过”评级,要求学生重新选题或者修改调整,并在12月中旬重新进行集中开题论证。中期考核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和分流引导的重要作用,为了避免流于形式,学院将自12月23日起对2019级专硕学生进行为期2天的中期考核,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充足的时间,从思想品德表现、课程学习表现、专业实践表现、科研与学位论文撰写进展情况等四个方面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回顾,由评委给出“通过”、“不通过”等级。特别是实践考核环节,学院要求专硕研究生在实践基地累计驻站时长不少于6个月,在进行中期汇报前须向学院提交记录完整、内容详实的实践日志本,并以PPT形式作5-8分钟的现场汇报和接受时长为5分钟的评委质询。由学院邀请的校内外评委对照《植保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打分表》上的规定指标对学生的实践研究工作进行评分,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给出“通过”、“不通过”等级,不通过的学生须延期6个月进行二次考核。关于专硕的毕业答辩,与开题论证要求相一致,答辩评委成员须至少有2名来自行(企)业的专家。根据学生答辩情况,评委给出“通过”、“不通过”等级,不通过的学生须延期6个月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依然未通过者按照学校结业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三是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2021年3月,学院出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工作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全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审,并界定了“同意答辩”、“修改后直接答辩”、“修改后重新送审”和“不同意答辩”等四种评审结果,以此指引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以学位论文质量为核心开展科研工作,守住学位论文质量的底线。同时,学院对过去三年的所有专业学位论文进行质量检查,开展回头看,经过专家评审,共评定19名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程度不同的质量问题,并将专家评审的结果和意见建议反馈给研究生导师,做出警示。仅此论文盲审和论文质检一项,学院支出评审费用近20万元。更重要的是,年度学位论文质量检查结果已经作为202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指标配置的依据,上述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瑕疵的研究生导师没有获得招生指标。学院院长胡小平教授表示,牢牢把握学位论文质量底线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挥棒,一定要抓好抓牢,这对于双一流建设和向外输送高水平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当时我们部分研究生导师的招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从长远看将扭转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学术化的风气,使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更能适应国家的需求和要求。

2021年11月,学院出台了《农业硕士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学术成果认定标准》,改变了以往只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这一硬性指标的做法,研究成果可以体现为毕业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行业标准、企业(行业)技术报告、技术规划、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工艺设计、技术手册、技术规程等等。

回首过去,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指示犹然在耳,展望未来,植保学院牢记使命,将针对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努力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加快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编辑:王    宏

审核:马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