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学生全面认知专业特色、科学规划学业发展,植物保护学院于4月23日在北校区8号教学楼举办“专业导航面对面”专题交流活动。活动邀请昆虫学、农药学、植物病理学三大方向学科点秘书薛清泉、张斌、郭嘉三位老师担任主讲,通过学科解读、案例分享、互动答疑等形式,为百余名大一学生搭建与专业导师对话平台,推动学生明确科研方向、锚定成长路径。
昆虫学科点秘书薛清泉老师率先开讲,以“从微观到宏观的昆虫世界”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学科研究方向与团队特色。他详细介绍了不同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通过“虫口夺粮”“天敌资源利用”等生动事例,阐释了昆虫学在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治理中的核心价值,强调“科研既要仰望星空,更要扎根大地”,建议学生以多学科交叉视角拓宽学术视野。
农药学科点秘书张斌老师从学科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双重维度展开分享。他回顾了我校农药学六十余年发展历程,重点解析杀虫剂抗药性机理、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绿色农药创制等领域的科研布局。通过纳米农药研发、小麦赤霉病精准防控等典型案例,张老师展现了农药学“顶天立地”的科研特色——既追求理论前沿突破,又聚焦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针对学生关切的导师选择问题,他详细解读“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培养模式,提出“早进团队、早定方向、早出成果”的成长建议,鼓励学生在实验室与田间的双向实践中锤炼创新能力。
植物病理学科点秘书郭嘉老师以三代科学家的奋斗故事串联学科发展脉络。从涂治院士开创西北植物病理学研究先河,到李振岐、康振生两代院士团队攻克小麦条锈病世界性难题,再到黄丽丽教授团队构建苹果树病害防控体系,郭老师通过珍贵影像与田间实景照片,生动诠释“东南窑精神”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坚守。结合小麦赤霉病致病机制解析、抗病品种选育等重大成果,他强调植物病理学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激励学生以“解民生之多艰”的担当投身科研事业。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三位老师分享结束后,学生围绕导师选择、实验室融入、科研能力培养等话题展开深度互动。参与学生普遍表示,此次活动打破了他们对专业的刻板认知。植保2404班郑子奕表示:“原以为昆虫学就是‘捉虫’,现在才意识到它关乎生物安全与智慧农业的未来,这正是我们青年学子的奋斗方向!”
此次活动是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实践,通过“学科-导师-学生”三维联动,有效破解学生专业认知模糊、科研路径不清的共性问题。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专业导航”品牌建设,依托实验室开放日、学科交叉论坛等活动,打造贯通四年的生涯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精准化、全程化支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时代植保人才。
编辑:王学慧
审核:高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