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工作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环节要求及考核细则(2019版)(定稿)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4-11  浏览次数:

一、制订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一周内,应结合导师要求和研究生培养方案确定研究方向,制订与学位论文选题内容相关的课程学习计划;于第2学期内完成论文工作计划;上述计划经导师和学院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行。

二、论文开题论证(

(一)开题论证时间

学位论文开题时间由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科研进展安排具体时间自行确定,但应尽早开题要求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学位论文开题通过之日到答辩时间间隔分别不少于24个月18个月。博士研究生最迟应于第2学期结束前完成,直博生最迟应于第4学期结束前完成,硕士研究生最迟应于第3学期结束前完成。

(二)开题报告内容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包括:

1. 选题依据(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等

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所需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4. 预期、创新之处;

5. 工作进展安排经费概算

6. 参考文献

(三)开题报告撰写

开题论证必须撰写开题报告。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封皮和内容两部分开题报告封皮必须使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论证报告》专用封皮格式,开题报告内容书写排版格式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及提交要求》中的论文打印规格与要求相同。

(四)开题论证组织

开题论证工作由各二级学科点组织,以小组形式进行。开题论证小组一般由5人及以上(奇数)组成,经学院审核同意方可有效。开题论证小组设开题秘书1人,由教学科研人员担任,不参与有关事项的表决。开题报告人导师可以列为开题论证委员会委员。

1. 博士研究

博士生开题论证小组成员应为博士生导师或正高级职称人员。成员中至少有1名校外同行专家或校内另一相近一级学科的2名博士生导师。开题论证小组组长必须由我校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博士生导师担任。

2. 硕士研究

学术型硕士生开题论证小组成员应为硕士生导师或高级职称人员。成员中至少有1名校外同行专家或校内另一相近一级学科的2名硕士生导师。开题论证小组组长必须由我校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生导师担任。

(五)开题论证流程

研究生通过“研究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交开题申请,经导师审查,学位授权点负责人审核,学院批准通过后,方可进行。

1. 研究生进行开题汇报,学院应提前3个工作日通过“研究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发布开题通告;

2. 开题论证小组组长主持会议,宣布成员名单、有关程序及注意事项

3. 研究生作开题汇报2040分钟左右)

4. 开题论证小组成员提问、提出建议,研究生答辩(30分钟左右)

5. 开题论证小组对开题报告做出评价,并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做出是否同意开题通过的决议(开题报告人和其他人员回避);

6. 开题报告汇报人入场,由组长宣布开题论证小组对开题报告的评价、表决结果

7. 开题秘书做好记录,填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论证记录表”,经开题论证小组组长签名后,开题秘书应在3个工作日内交学院办公室存入研究生个人档案。

8. 开题报告通过后,开题秘书应在3个工作日内登录“研究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开题小组意见;研究生应根据开题论证小组意见和建议修改开题报告,并在7个工作日登录“系统”,上传修改后的开题报告,将纸质版交学院办公室存档。

(六)通过学位论文开题论证的认定

1. 开题论证小组做出是否同意开题通过的决议时,应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原则,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方可认定为通过。

2. 按期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者获得2学分。

3. 未通过者,可根据开题论证小组意见全面修改开题报告,博士生在6个月后,硕士生在3个月后,再次通过研究生管理系统重新申请开题,通过者获得2学分,仍未通过者不能获得本环节学分。

4. 研究生一经开题,研究内容不得有重大变化。如果研究内容发生调整,研究生须通过“系统”重新申请开题。

三、学术交流(

1. 组织形式

研究生院和学院不定期邀请业界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硕士生应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博士生应积极参加相关学科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2.考核内容

研究生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后,要认真填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专题讲座及学术报告记录卡》,每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统一交院研究生办公室备案核查。所有研究生须达到上述要求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3. 考核要求

1)博士研究生学术交流考核要求(1学分)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不少于20次,参加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的专题讲座不少于1次,认定1学分。

2)硕士生学术交流考核要求(2学分)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不少于15次,参加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的专题讲座不少于1次,认定2学分。

四、实践训练(博士计

(一)组织形式

学院成立实践考核领导小组和学科点实践考核小组。领导小组由院长、书记、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学科点负责人(不少于5人)组成,指导、监督、审核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考核。各二级学科点成立实践考核小组,组织实施实践考核工作。

(二)考核时间

毕业论文申请答辩前。

(三)考核内容

博士研究生参加以下三类实践活动之一的均可获得该环节2学分:

1. 科研实践:参加导师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具体工作(包括方案设计、课题实施、数据处理及成果申报等)。

2. 教学实践:参加学院本科生实验课、实习课的教学任务具体工作。

3. 社会实践:参加各类社会服务活动。

(四)考核方式

博士研究生提供参加实践活动单位的相关证明,由考核小组审核认定。

(五)对科研实践的要求

1. 科研实践计划

开题论证结束后,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订科研实践计划。

2. 科研实践记录

1)科研实践记录贯穿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全过程,包含科研实践的名称、实施时间、设计方案、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实施过程、观察指标、结果与结果分析等基本内容。

2)科研实践主要以日志形式呈现。要求完整记录本人在科研实验、野外调查与观测以及资料分析中获得的信息,包括文字、数据、图表、声像等原始资料。实验图片、照片应粘贴在记录本相应位置,图片和照片应有相应说明;不宜书面保存的文件应保存于光盘等媒体中,并在记录本记录具体保存位置。

3)研究生导师应定期检查研究生科研实践记录本,并签署检查意见和检查日期。

4)学院不定期抽查研究生科研实践记录本,凡记录不真实、不完整、不规范的博士研究生不能获得2学分;凡记录不真实、不完整、不规范的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认定为不通过。

其他事宜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研院〔2018〕3号)执行。

五、中期考核(

1. 组织机构

学院成立中期考核领导小组和二级学科点中期考核小组。学院院长、分管研究生副院长担任中期考核领导小组负责人,指导、监督各二级学科点考核小组的中期考核工作;各二级学科点负责人担任研究所中期考核小组负责人,组织实施中期考核工作。

2. 考核时间

硕士生在第4学期结束前完成,博士生在第5学期结束前完成;直博生在第6学期结束前完成。

3. 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内容

个人总结报告:①思想品德表现;②课程学习、参加学术交流、撰写学习报告等情况;③学位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④科研实践情况及阶段性成果;⑤学位论文进展及详细进度安排;⑥存在的问题、困难及拟采取的措施;⑦预计完成整个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个人总结报告不限字数。

文献综述: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选定的研究方向,阅读有关文献并撰写文献综述,不少于10000字。

2)汇报形式

用多媒体以“答辩”形式进行,并向学院提交纸质版的个人总结报告、文献综述及英文研究进展报告,自述15-20分钟,质辩10-15分钟。

4. 考核结果分类与处理

研究生中期考核结果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种结果。

1)达到以下要求者,中期考核视为通过:思想品德良好,无违纪行为;学习成绩达到学科要求;论文开题报告通过,基本完成培养环节内容,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通过中期考核者,计2学分。

2)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中期考核视为暂缓通过:在读期间受过学校纪律处分;课程考试不及格但未达到退学标准;未按照要求进行论文开题论证。对考核结果为暂缓通过者,学院限期6个月内学生再次提出考核申请。

3)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中期考核视为不通过:在读期间受过学校纪律处分但无明显改进者;论文开题报告两次未通过者;无故不参加中期考核者。考核结果为不通过者,由研究所中期考核小组签署处理意见,报学院中期考核领导小组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研究后提交研究生院,按照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4)研究生因故不能按期参加中期考核,需提前办理延期考核申请,由研究所另行安排时间进行考核,未参加中期考核的研究生不能参加毕业与学位论文答辩。

六、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

1)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必经环节,预答辩通过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盲审和正式答辩。

2)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2个月,经导师审阅学位论文并认定合格后向各二级学科点提出申请,由各二级学科点统一组织进行。

3)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参照正式答辩的程序进行。

4)对预答辩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应针对预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分析、总结、修改完善,经导师审查后方可申请论文盲审;对预答辩未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必须根据预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3个月后方可提出二次预答辩申请。

5)博士研究生在论文盲审时须向研究生院提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

七、获得学位应发表的学术论文要求

(一) 博士生

1. 中国籍博士研究生必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1) 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缩写为SCI)JCR2区)或者《工程索引》(缩写为EI)收录学术研究论文2篇;

2)被SCI(JCR1区)或者EI收录学术研究论文1篇,并在我校认定的A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篇;

3)被SCI收录学术研究论文1篇,且IF≥3.0。

其他规定参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与申请学位前学术水平基本要求暂行规定》(校研发[2011]162号)执行。

2. 留学博士研究生必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1)SCI或者EI收录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

2)被SCIJCR 2区及以上)收录学术论文1篇。

(二)硕士生

1. 中国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1) 在国内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篇;

2)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前八名、二等奖前六名、三等奖前四名);

3) 获国家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1项(前三名);

4) 在同一导师指导下开展合作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在SCI、EI源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篇,且排序为前位(或前位,其导师须为前位作者之一);或者在我校认定的A类学术期刊、ISTP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篇,且排序为前两位(或前三位,其导师须为前两位之一)。

其他规定参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与申请学位前学术水平基本要求暂行规定》(校研发[2011]162号)执行。

2. 留学硕士研究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篇,且本人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

2)在同一导师指导下开展合作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在SCI、EI、SSCI源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篇,且排序为前四位(或前五位,其导师须为前四位作者之一)。

(三)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

1)申请答辩提交的学术研究论文、获奖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等均必须是本人在读期间,与申请者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一致,且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获得的成果。答辩时提交的申请论文必须是本人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的研究性论文(除上述的特定情况外)。

2)凡在中文学术期刊的增刊、副刊、专辑和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不能作为申请答辩提交的学术研究论文。

3)在读期间以及毕业后发表的学术论文涉及本人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时,必须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且须经导师签字同意。

4)导师是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审查工作的第一负责人。根据《关于规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暂行规定》和本规定,导师对研究生拟发表论文的投稿期刊类别、第一署名单位、作者排序、论文的独创性和真实性、与研究生本人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一致性、论文项目资助情况等严格全面审查,认真履行审查责任。

5)发表学术论文投稿前必须填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原始稿件导师审批表》(以下简称《审批表》),经导师同意签字后方可投稿发表。

八、其他环节及考核要求

1. 毕业与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博士生达到上述规定的学术水平和学校毕业要求,学位论文通过盲审,方可申请博士毕业与学位论文答辩;硕士生达到上述规定的学术水平和学校毕业要求,学位论文通过盲审或导师聘请的 2 名高级职称专家评阅,方可申请硕士毕业与学位论文答辩。

2. 毕业与学位论文答辩组织。博士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或7位专家组成,委员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至少有1名校外同行专家。导师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博士答辩委员会主席须由博士生导师担任,委员会设秘书1人,应具有副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硕士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或7位专家组成,委员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至少有1名校内另一相近一级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导师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硕士答辩委员会主席须由博士生导师或正高级硕士生导师担任,委员会设秘书1人,应具有中级职称或硕士学位的科教人员担任。

毕业与学位论文答辩程序按照校研发2011〕163文件执行。

3. 实验室管理、外出学习管理、出国访学管理、硕博连读资格认定与贯通培养等其他环节遵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九、本学科国内外主要参考文献、书目及考核办法

(一)参考书目

1. 安德荣. 生物制药的原理及方法—抗生素的制备(第1版).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2.

2. 白厚义, 肖俊璋. 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8.

3. 曹凑贵. 生态学概论(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 崔涛. 细菌遗传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1.

5. 杜相革. 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6. 高兰等. 外来森林有害生物入侵的环境经济影响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的研究.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7. 顾宝根.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杀虫剂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

8. 光映霞. 魏忠华. 农药残留与农产品安全.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4.

9. 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药研究与应用. 1006-8171.

10. 何家泌. 植物抗病遗传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1. 何倩毓. 保幼激素与昆虫变态.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2.

12. 黄文林. 分子病毒学(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3. Jones C W. 细菌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6.

14. 康卓.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杀菌剂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

15. 康卓. 农药商品信息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16. 李正跃. 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 科学出版社. 2009.

17. 李振宇, 解焱. 中国外来入侵种.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18. 林乃铨. 害虫生物防治(第四版). 科学出版社. 2010.

19. 刘学.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除草剂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

20. 刘长令. 世界农药大全: 除草剂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21. 刘长令. 世界农药大全: 杀菌剂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22. 刘长令. 世界农药大全: 杀虫剂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23. 刘广文. 现代农药剂型加工技术丛书-农药制剂工程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

24. Lydyar P M. 免疫学. 科学出版社. 2001.

25. 骆焱平. 农药专业英语.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6. 马占鸿. 植病流行学. 科学出版社. 2010.

27.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农药科学与管理. 1002-5480.

28. Prevot A R. 细菌学概论.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29. 裘维蕃. 植物病毒学. 科学出版社. 1985.

30. 上海市农药研究所. 世界农药. 1009-6485.

31. 商鸿生. 植物免疫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0.

32. 商鸿生. 现代植物免疫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3.

33. 沈佐锐. 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 2009.

34. 孙家隆. 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35. 孙家隆. 现代农药应用技术丛书-除草剂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36. 孙家隆. 现代农药应用技术丛书-杀菌剂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37. 孙家隆. 现代农药应用技术丛书-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38. 王金生. 分子植物病理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9.

39. 王金生. 植物病原细菌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

40. 魏明奎. 微生物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41. 吴文君. 生物农药科学使用指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42. 吴文君. 罗万春. 农药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43. 吴文君. 农药学原理.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

44. 吴文君. 农药分析与残留分析.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45. 吴云锋. 植物病毒学原理与方法. 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9.

46. 夏世钧. 农药毒理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47. 谢联辉. POD-生物入侵—问题与对策. 科学出版社. 2011.

48. 谢明勇, 陈绍军. 食品安全导论.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6.

49. 谢增鸿. 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50. 许光辉, 郑洪元.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 农业出版社. 1986.

51. 徐汉虹. 植物化学保护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52. 徐妍. 现代农药剂型加工技术丛书-农药液体制剂.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

53. 杨苏声. 细菌分类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7.

54. 尤民生. 昆虫群落生态学(第一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55. 张青文, 刘小侠. 农业入侵害虫的可持续治理.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3.

56. 张素云, 吴云锋.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5.

57. 张小军. 现代农药剂型加工技术丛书—农药助剂.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

58. 张兴. 农药营销与管理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59. 张兴. 无公害农药与农药无公害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60. 张兴. 生物农药概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1.

61. 张一宾. 世界农药新进展.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62. 张宗俭. 世界农药大全: 植物生长调节剂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63. 赵惠燕, 张国.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 2011.

64. 郑桂玲. 现代农药应用技术丛书—杀虫剂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65. 甄宏太, 俞平. 细菌学分析手册.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86.

66. 曾士迈, 杨演. 植物病害流行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6.

67. 曾士迈. 宏观植物病理学(第一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6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 土壤微生物研究法. 科学出版社. 1985.

69. 朱章玉. 光合细菌的研究及其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1.

70. A. Ciancio & K. G. Mukerji.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Arthropod Pests and Insect Borne Diseases Springer Dordreche Heideberg. London New York. 2010.

71. A. Minelli Chapman & Hall. Biological Systematics. 2013.

72. Andrew Hamilton. The Evolution of phylogenetic systematics. 2014.

73. Campbell C. L. and Madden L. V. A. Introduction to Plant Disease Epidemiology.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1990.

74. Chapman & Hall, Ronald I. Miller. Mapping the diversity of nature. Alden Press. UK. 1994.

75. Chapman J. L. Reiss M. J.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English Edition). 1998.

76. David Grimaldi, Michael S. Engel. Evolution of the Insects (Cambridge Evolution Se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st edition. 2013.

77. Dhan Pal Singh, Arti Singh. Disease and insect resistance in plants. Science Publishers. 2005.

78. Dharam Abrol.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1st Edition (eBook). Academic Press. 2013.

79. E. O. Wiley & Bruce S. Lieberman. Phylogenetic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hylogenetic systematics. 2nd Ed. Wiley–Blackwell. 2011.

80. G. Agrios. Plant Pathology.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2005.

81. Gnanamanickam S. Plant-Associated Bacteria.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7.

82. Guido Sessa. Molecular Plant Immunity. WILEY-BLACKWELL. 2013.

83. Heitefuse. Physiological Plant Pathology(第I版). Springer-Verlag. 1976.

84. Ilkka. A. Hanski, Michael E. Gilpin. Metapopulation Biology (ecology, Genetics and Evolution). Academic Press. 1997.

85.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四版). 2000.

86. James L. Nation Sr. Insec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3rd Edition). CRC Press. 2015.

87. Janse J D. Phytobacteri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CABI. 2006.

88. John P. Harley and Donald A. Klein. Microbiology. Lansing, M. Prescott; Brown Publishers. 2002.

89. Kenneth J. Rothman. Epidemiolog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90. Klaus H. Hoffmann.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and Ecology (English Edition). CRC Press. 2014.

91. Kranz J. and Rotem J.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in Plant Disease Epidemiology. Spinger-Verlag Heidelberg. 1988.

92. Kwanchai A. Gomez, Arturo A. Gomez. Statistical Procedures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2nd edition. New York: Wiley. 1984.

93. Larry P. Pedigo. Prentice Hall. Entomology and Pest Management (Third Edition). Waveland Pr Inc. 2000.

94. Lawrence I.  Gilbert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cademic Press. 2011.

95. Maienfisch. In Discovery and Synthesis of Crop Protection Products. ACS Symposium Serie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Washington, DC. 2015.

96. Marc J Klowden.  Physiological Systems in Insects. (3rd Edition).

97. Marjorie A. Hoy. Insect Molecular Genetics: An Introduction to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3rd Edition).

98. Mayr, E. Principles of Systematic Zoolog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1969.

99. May. Theory Ecology (5TH edition),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 2017.

100. Michael L. Rosenzweig. Species diversity in space and tim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01. New T. R. Insect Species Conservation (Ecology,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English Edition). 2009-05.

102. Pedigo LP and Rice M. Prentice Hall. Entomology and Pest Management (6th Edition). 2008.

103. Peter E Stevens.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systematics. 1996.

104. Peter W. Price, Robert F. Denno. Insect Ecology: Behavior,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ies (English Edition). 2011.

105. R. F. Chapman. The Insec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5th Edition).

106. Randall T. Schuh and Andrew V. Z. Brower. Biological Systematic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2009.

107. Roger Hull. Matthews`Plant Virology(Fourth Edition). Academic Press Inc, 2002.

108. Schoonhoven LM, van Loon JJA, Dicke M. Insect-Plant Biology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09. Sheela Srivastava. Genetics of Bacteria. Researchco Book Centre. New Delhi, India. 2013.

110.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 2003.

111. V. A. Dyck, J. Hendrichs, A.S. Robinson. Sterile Insect Techniqu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rea-Wide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Springer. 2014.

112. Wooldridge K. Horizon. Bacterial Secreted Proteins: Secretory Mechanisms and Role in Pathogenesis. Scientific Press. 2009.

113.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Global Biodiversity Strategy,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and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3.

(二)本学科国内外主要参考期刊

11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应用昆虫学报. 2095-1353.

11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昆虫学报. 0454-6296.

116.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Insect Science. 1672-9609.

117.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菌物学会. 菌物学报. 1672-6472.

118. 中国农业大学.农药学学报. 1008-7303.

119.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 0578-1752.

120.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95-039X.

121.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植物保护学报. 0577-7518.

122.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植物病理学报. 0412-0914.

123. Academic Press Inc Elsevier Science. Biological Control. 1049-9644.

124. Academic Press Inc Elsevier Science.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0048-3575.

125. Amer Chemical Soc.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021-8561

126. America society of phytopathology.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0066-4286.

127. America society of phytopathology.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0894-0282.

128. America society of phytopathology. Phytopathology. 0031-949X.

129. America society of phytopathology. Plant Disease. 0191-2917.

130.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Science. 0036-8075.

131. Annual Reviews.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0066-4154.

132. Annual Review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1543-592X.

133. Annual Reviews.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0066-4170.

134. Annual Reviews. 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 0066-4197.

135. Annual Reviews.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1543-5008.

136. British Society for Plant Pathology.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1464-6722.

137. British Society for Plant Pathology. Plant Pathology. 0032-0862.

138. Cell Press. Cell Host & Microbe. 1931-3128.

139. Cell Press. Cell. 0092-8674.

140. Elsevier Science. Crop Protection. 0261-2194.

141. Elsevier Science.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1369-5274.

142. Elsevier Science.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1369-5266.

143. Elsevier Science. 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 1087-1845.

144. Elsevier Science.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1360-1385.

145.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0022-0493.

146. John Wiley & Sons Inc.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1520-4081.

147. John Wiley & Sons Ltd.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1526-498X.

148.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ature. 1476-4687.

149.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nited States. PNAS. 0027-8424.

150. Pesticide Sci Soc Japan.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 1348-589X.

151.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Systematic Zoology. 0039-7989

152. Royal Entomological Societ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Entomology. 1461-9563.

153. Royal Entomological Society. Systematic Entomology. 1365-3113.

154. Societas Entomologica Scandinavica. Insect Systematics & Evolution. 1399-560X.

155.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1526-4998.

156. Springer. Archives of Toxicology. 0340-5761.

157. Springer.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0929-1873.

158. Springer.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0040-5752.

159. Taylor & Francis Ltd. 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360-0478.

160. The Edinburgh Mathematical Society. Systematics and Biodiversity. 1477-2000

161. The German Society of General and of Applied Entomology.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0931-2048

162.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Weed biology and management. 1444-6162.

163. Willi Hennig Society. Cladistics. 0748-3007.

(三)考核办法

通过进展课、研讨课、开题报告、读书报告等方式阅读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相关刊物,博士生阅读不少于200篇,精读不少于30篇,撰写5篇以上读书报告;硕士生阅读不少于100篇,精读不少于15篇,撰写3篇以上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经导师审核签字,交学院备案。





植物保护学院

2019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