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团队介绍
-
作物病害监测与治理团队隶属于旱区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黄土高原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战略需求,在作物病害流行学、监测预警与综合治理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培养知农爱农创新型人才,以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作出贡献。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人,研究生40余人。在甘肃、四川、陕西、江苏、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山东、黑龙江、宁夏、山西、内蒙古、新疆、西藏等16个省建立了300多个病虫害智能化监测基地。取得的主要成果:
1. 作物病害监测预警研究
实现了作物病害的智能化监测预警,研制出了国际上首台小麦赤霉病自动化预报器,构建了基于物联网和数字化的小麦赤霉病实时预警系统;提出了基于精准测报、毒素控制和经济允许水平的防控对策。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围绕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智能化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开展研究。相关研究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Plant Journal、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MPMI等期刊发表300余篇论文,出版著作7部,获批专利13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相关研究进展受邀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8次。
2. 小麦条锈病流行学研究
长期围绕小麦条锈病流行学开展研究,通过系统调查、群体遗传学和空气动力学等研究,明确了我国小麦条锈病传播规律及流行区系,提出了我国小麦条锈菌的起源中心和传播路线。喜马拉雅、秦岭山脉和贵州高原是条锈菌的可能起源中心;新疆流行区系、西藏流行区系、云贵高原和黄淮长江流行区系是我国4个条锈病的流行区系。
3. 土传病害研究
主要围绕作物枯黄萎病开展研究,是全国棉花枯、黄萎病协作组的发起和主持单位之一。在仇元教授、李君彦教授、俞启宝研究员、吕金殿研究员、杨之为教授和杨家荣教授的带领下,培育出了“西农中三”抗枯萎病棉花品种,提出了抗病棉花品种根系分泌物是棉花枯萎病抑病土形成的主要原因,为解决棉花枯萎病问题做出了贡献。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4. 人才培养
培养了博士15人、硕士68人、学士3000余人,其中2人获陕西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魏锋,2019;王嘉荟,2023),10人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他们多数已成为领域内骨干成员。实验室现有在读研究生37人。